十亿印度人没有钱花

2025-02-27 08:38来源:大国新闻网

 

Nikhil Inamdar, BBC新闻,Mumbai@Nik_inamdar
Getty Images The image shows a woman wearing a sleeveless black top buying ornaments at a jewellery store in Amritsar in northern India.
盖蒂图片社

一份新报告估计,印度有14亿人口,但其中约有10亿人没有足够的钱购买任何可自由支配的商品或服务。

根据风险投资公司Blume Ventures的报告,这个国家的消费阶层,实际上是初创企业或企业主的潜在市场,只有大约和墨西哥一样大——1.3亿至1.4亿人。

另外还有3亿“新兴”或“有抱负”的消费者,但他们是不情愿的消费者,他们才刚刚开始打开钱包,因为一键式数字支付使交易变得容易。

更重要的是,根据该报告,亚洲第三大经济体的消费阶层并没有“扩大”,而是“深化”。这基本上意味着印度的富裕人口数量并没有真正增长,尽管那些已经富有的人越来越富有。

所有这些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塑造着印度的消费市场,尤其是加速了“高端化”趋势。在这种趋势中,品牌通过加倍推出迎合富人的昂贵升级产品,而不是专注于大众市场产品,来推动增长。

这一点在超豪华封闭式住宅和高端手机的销量飙升中显而易见,尽管它们的低端产品在苦苦挣扎。经济适用房目前仅占印度整体市场的18%,而五年前这一比例为40%。品牌商品也占据了更大的市场份额。“体验经济”正在蓬勃发展,酷玩乐队(Coldplay)和艾德·希兰(Ed Sheeran)等国际艺人演唱会的昂贵门票热销。

为什么像酷玩乐队和艾德·希兰这样的全球明星会来到印度

该报告的作者之一Sajith Pai告诉BBC,适应这些变化的公司蓬勃发展。“那些过于专注于大众端,或者产品组合不面向高端端的企业,已经失去了市场份额。”

该报告的发现支持了长期以来的观点,即印度大流行后的复苏是k型的,即富人变得更富,而穷人失去了购买力。

事实上,这是一种长期的结构性趋势,甚至在大流行之前就开始了。印度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收入最高的10%的印度人现在拥有国民收入的57.7%,而1990年这一比例为34%。与此同时,低收入阶层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从22.2%降至15%。


Getty Images The image shows two women wearing sun glasses pass stores at a bustling market in New Delhi, India
盖蒂图片社

然而,最近的消费低迷不仅在购买力下降的情况下加深了,而且在金融储蓄急剧下降和大众债务激增的情况下也加深了。

该国央行还打击了在新冠疫情大流行后支撑需求的宽松无担保贷款。

印度“新兴”或“有抱负”阶层的大部分消费支出都是由这种借贷带动的,“关闭水龙头肯定会对消费产生一些影响”,Pai说。

在短期内,有两件事有望帮助刺激消费——在创纪录的大丰收的背景下农村需求的回升,以及最近结束的预算中120亿美元的税收优惠。Pai说,这不会是“戏剧性的”,但可能会使印度的GDP(主要由消费驱动)增长超过0.5%。

但主要的长期不利因素依然存在。

马塞勒斯投资管理公司(Marcellus Investment Managers)编制的数据显示,印度的中产阶级——一直是消费需求的主要引擎——正在被挤出市场,工资水平基本持平。

“在过去十年中,占印度纳税人口中间50%的人的收入绝对值停滞不前。这意味着实际收入(经通胀调整后)将减半,”该报告于1月份发布。

他说:“这次金融打击摧毁了中产阶级的储蓄。印度储备银行一再强调,印度家庭的净储蓄正接近50年来的最低水平。这种冲击表明,与中产阶级家庭支出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在未来几年可能面临艰难时期。


Getty Images Children buying ice cream from a cart on a hot afternoon in Tehatta, West Bengal, India
盖蒂图片社

Marcellus的报告还指出,随着人工智能将文书、秘书和其他日常工作自动化,城市白领工作正变得越来越难找到。报告补充称:“印度制造业部门的主管人数(占所有雇员的百分比)大幅下降。”

政府最近的经济调查也表明了这些担忧。

报告称,这些技术进步导致的劳动力流失,对印度这样一个主要由服务业驱动的经济体尤其令人担忧。在印度,很大一部分It劳动力受雇于最容易受到颠覆的低附加值服务行业。

“印度也是一个以消费为基础的经济体,因此劳动力失业导致的消费下降必然会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如果最坏的预测成为现实,这可能会使该国的经济增长轨迹偏离轨道,”该调查表示。

在Instagram、YouTube、Twitter和Facebook上关注BBC印度新闻。

时光网声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相关资讯

主菜单